产业创新发展模式——T++与快创新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

 

[返回上文]

(三)发展阶段划分与模式识别

“体系”是“做法”的反映,“模式”是“体系”的概括,通过识别出体系中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可以在发展理论框架的整体参照下更本质、更全局性的认识实践做法。

分析发展模式,首先需要正确划分发展阶段,否则模式分析就会出现严重偏差。以上图为例,若以15年为一个整体发展阶段看,技术和产品都是既有升级又有新增,因此属于“n+-n+”模式。模式反映了创新发展的强度,是企业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如果说属于“n+-n+”模式,则该企业在各个阶段都应有很高的创新强度,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A公司前面的4、5年创新力度并不大,后面对3、4年则根本就没有创新发展可言。

实际上,如果把企业的全部存在时间作为一个阶段进行观察,则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都可能属于“n+-n+”模式,似乎都很高级;但如果以更短的时间间隔看,则情况完全不同。在该示例中,如果将其时段作为5个阶段分别进行观察,则分别呈现为5种不同的模式:1+-1+、1+-n+、n+-1+、n+-n+和1-1,参见下图。前四种模式依次高级化,后一种模式最低级,等等,而这与当时的实践情况则非常吻合。

 

(可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从图中可看到,尽管第四阶段的发展模式很高级,但第五阶段却在没有任何模式过渡的情况下,陡然降低为最低级的“1-1”模式。这表明,创新发展不能慢,更不能停,高级模式与低级模式不过一墙之隔。无论当前的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中含有多条技术线和产品线,只要在技术和产品上没有创新成果出现,就意味着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上处于最低级状态。

顺便强调一下:在发展模式的表达上,“n”不代表多,“1”也不代表少,而是分别代表增加技术线(产品线)和不增加技术线(产品线),因此无论当前有多少条技术线(产品线),如果后面不再增加,就都属于“1-1”或“1+-1+”模式。比起传统发展方式,创新“积累”所形成的市场垄断地位,短时间内可以更高,但持久性更低,一旦有新的技术产品出现,正处于“1-1”发展状态下的企业,都可能受到致命的攻击。

如何确定发展阶段的时间间隔?企业自己说了不算,应根据所在行业的平均创新速度而定。比如,18~24个月是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所以相应行业就要以18~24个月或更短的时长为一个发展阶段。否则,创新速度太慢,即使成果出来了,也不再具有商业价值。那些在更长时段内才具有相应发展模式的企业,其创新强度和创新发展水平必然很低,产业必然缺乏技术竞争力。

(四)产研结合:发展模式的关键质量因素

结合键代表的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即实践中所说的产研结合问题。在上图中,由于A公司自身的管理原因,导致至少有三处应有的产研结合没有实现(见下图中红色突出标识部分),依次是:07年的T1-4成果没有用到P1升级上;09年的T1-5成果没有用到P2-3升级上;10年的T2-3成果没有用到P2升级上。影响结果很严重,直接导致A公司加注泵和特种车辆产品出现较大经营下滑。

 

(可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每项技术成果都用到当期的所有产品中,或者说每个产品都用上当前所有创新技术,是产研结合的理想状态。在该标准下,可以同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率最大化和产品竞争力最大化。但实践往往离这个标准非常远,在我国企业中,A公司算做得好的,有很多公司几乎都是一条技术线只对一条产品线。应有而未能实现的结合键,如缺失严重,就会导致产业利润不足以弥补研发投入,从而“科研贡献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创新发展方式得不到支撑——靠一味的投入,创新发展只会走走停停,似是而非。

产研能否高效结合,涉及两方面问题。

首先,公司所发展的技术类型和产品种类,在客观上是否具有内在的结合需要。——这是个决策问题。很多公司受市场机会驱使,加之缺乏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远谋,决策时很少注重、甚至考虑这个因素。

第二,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能否适应,应有的结合能否实现。——这是个执行问题。A公司仅依靠组织体制的调整,且根本上是依靠行政管理手段解决产研结合问题,随着产业体系日趋复杂,最终不仅不能解决、反而还加重了问题。很多集团公司也多是类似情形,推行板块化管理,结合键只在板块内有。即便像转制科研院所这样的主体,这些年来也一直未能解决子公司和院部技术主体之间的结合问题。有多少结合键在丢失,就意味着有多少潜在的创新发展在损失。

除结合键外,技术线和产品线的多少、技术线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技术布局、产品线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业务(商业)模式,都是衡量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状态与水平的质量因素。在分散发展的体系下,这些工作很容易缺失,因此必须要有一级主体切实的承担起来。在创新发展方式下,集团公司或企业总部不能再像当前这样,以职能性甚至行政性功能为主,必须要有而且要升级和强化业务功能,着重做好三件事:抓(技术)布局、抓(商业)模式、抓( 产研)结合。心中要有模式、有体系、有产业创新发展的“地图”,靠体制、机制和运行制度常态化的抓,不能仅靠领导、靠阵发性的强攻——这只要想一想这些年来很多国家级创新项目和产业联盟之类的做法就是了。

 

三、T++与快创新

(一)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思维:T++

T++(读作“T加加”)——在现有产品和新增产品中不断注入升级技术和新增技术,是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维。“技术-产品矩阵”中,11种发展模式都贯穿着“T++”的逻辑,且从“1-1”到“n+-n+”,T加加的强度不断增加。

创新投入巨大,需要更长的回收期才能维持正常循环(否则专利保护期不至于需要15年~20年)。回收期也是风险暴露期,越长风险越大。专利保护的是技术成果本身,阻止不了以下情况:在同类技术上出现更先进的技术成果;在产业不同痛点上出现其它技术领域的创新竞争者。在当前的技术发展环境下,技术发展速度不仅在加快,而且产业间也在快速交叉融合,任何产业都可能成为多类技术的靶子,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的概率非常高。因此,不仅靠“举国之力”、搞突击式的创新不行,而且在单一技术上持续创新、甚至在多项现有技术上持续创新都会有很大风险。换句话说,在创新发展方式下,经营的积累性在下降,现有技术成果无论多强大,也买不来明天的安全感,唯有“T++”才是生路。

“T++”中,T表示技术(Technology), 连续使用两个加号意在强调:在产业创新发展方式下,创新不是一次性、阵发性行动,而是过程性、连续性行为,是产业生存的基本方式。当然,也可同时理解为技术的再创新和新增,或者使用创新技术升级和新增产品。之所以表达成指数形式,则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创新的内涵在于能级上的不断提升:在再创新和增加技术的同时,形成更强大的技术布局;在升级和增加产品的同时,形成更强大的业务(商业)模式。从而,在创新发展上越走越新、越走越快、越走越宽。

回看历史,产业发展在整体上也呈现出T++的历史特征,但强度相对较小,在具体时段内采取的多是较为低级的发展模式。现在,缘于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性产业竞争,T++强度显著提高,同等时段内企业不得不采取更为高级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新兴产业和传统技术密集型产业。“n+-n+”是T++逐渐增强的最终结果,因此也将主要成为很多企业的目标发展模式。
 

(二)当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快创新

T++的强度不仅差异在不同的模式和同一模式下的不同体系上,而且还差异在创新发展速度上。高强度创新的前提是“快创新”(Fast Innovation),否则,在应有的创新发展周期(即前文所说的“发展阶段”)内,无法保持在高级发展模式状态,即便是“1+-1+”这种不是很高级的模式,也会因创新速度慢而跌为“1-1”模式——在应有的观察时段内没有创新。

当前,创新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是“慢创新”,现在需要“快创新”。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产品生命周期较长,因而从技术创新到产品研发,再到新产品投产运行,是一个长期性工作——3年、5年甚至10年、8年以上,采取的是成果集成工作模式(串行模式)。现在,创新发展经常处于“等米下锅”状态,以手机行业为例,苹果公司一年一代产品,其它拼凑式创新或微创新公司甚至以几个月的速度推出新品。快创新需要过程集成工作模式(并行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微软创新能力很强,但近几年在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产品上的表现,却如此糟糕,让人有昨日黄花之感。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很多其它的老牌技术公司身上。原因何在?微软们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是没有快创新能力,根本上是不适应或未形成快创新模式——过程集成工作模式的建立、产业经营思维的形成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转型,远非易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虽然正在积极向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但很多仍是努力在慢创新的老路上,还在学IBM,学GE。

技术创新本身有其内在工作规律,很难快得了,必须提前谋划、提前布局、提前投入,才能在现实表现为快创新。创新发展和产品竞争存在复杂的策略选择:涉及产品自身的技术竞争判断,还涉及其它产品技术发展需要、业务模式和技术布局的思考;不仅是产品技术决策问题,整体上还是技术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既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后天的——这也正是本次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和体系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所在。当前做产品时,在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理论框架指导下的“连续几问”是必要的:该产品涉及哪些存在较大创新机会的技术?公司是否准备在这些技术上进行持续创新?这些新增技术对整体技术布局有何意义?该产品对形成更高级业务模式有何贡献?进而形成创新发展模式与体系的具体规划,这样,创新发展就可能越走越快。如果是别人的创新成果出来了,或者受到竞争威胁了,才去立项公关,那就晚了。创新发展必须是主动实施的过程,不能被动反应,在抱有传统思维和价值理念的人看来,创新发展没有哪个是好做的、能做的。选择创新发展方式如同选择了一项事业,是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持久的激情和信仰的支撑,像传统发展方式那样——一看准机会就可通过投资很快加以实现,是不可能的。

 

不讲创新发展模式、不T++和快创新,是当前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大风险。我国很多商业性创新项目,多不符合产业创新发展规律,虽然短期有突破,但长期不可能有好的商业发展,很容易出现“出来的即成落后的”,不仅创新发展成本大,而且很难步入创新发展正轨。我国很多企业连“1+-1+”和慢创新模式尚未走通,现在又必须向高级模式和快创新模式升级,也是个“两期叠加”问题。创新发展之难,不仅在技术上,更在创新发展模式的形成上。

 

Copyright©1999-2011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