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转制后企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但实现非类发展(发展为创新型企业)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要以业务模式的连续升级为手段,如产品上要标准化但又不能长期停留于此,还要向系统集成、装备总包等各种可能的业务模式上适时升级;在升级业务模式的同时,还都要构造大规模的生产平台、大规模的经营平台和大规模的管理平台,并且还要定制适应自身需要的商业环境。不做到这些,实际上很难非类发展。
为此解决非类发展问题,必须要有一套特殊的行动框架和实践方法,如主体类型定位、业务模式的连续升级及路径、改变企业的资源构成和资源特质、产业环境构造、科研与产业化的循环体系构造、管理体系整合等,用“同类发展思路”根本上解决不了“非类发展问题”。(详细研究参见《战略新规划:解除转制科研院所进一步发展的行动困境》一文。)
但实践中,转制科研院所这些年来的做法恰恰与之相反:产品一旦上规模了、标准了就很少改进、更缺乏业务模式升级;组织上,把原有科研部门业务化并不断划小业务单位,甚至以课题组为单位,激励科研人员经营积极性、生产积极性,实现管理简便性……但这些做法在理论前提上就很不适合非类发展需要,结果:大产业也做成小项目;业务规模和行业地位与各自曾经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地位极不相称;当期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业和支柱性产业,未来缺乏战略性业务准备;业务模式简单化、低级化;科研资源分散,组织化的科研体系瓦解。总之,导致新阶段这些转制科研院所战略发展任务更为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