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当前在我国还只是先进体制机制、高效创新体系、卓越创新能力等的代名词,其自身实践内涵很模糊,尤其对身处改革一线的广大科研院所和集团科技条线的管理者而言。
但无论是传统科研院所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还是全新成立的科研平台或实体(包括大型院所自建的创新中心、集团新设的研究机构等),一个重要目的都是要借此形成新型研发机构。可新型研发机构究竟新在何处,又是怎样的新法?在转型早期或成立之初很少有明确答案。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热潮,十多年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
在广泛改革行动后,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效果并不明显,实践内涵也未见清晰:不仅已有院所的整体转型推进迟缓,就是那些新建的科研机构,很多也都没几年就滑落成了“传统科研单位的老样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下面,复斯专家就结合某集团新建研究院的十年改革历程,分析其先后从企业级(院所级)和项目级两个改革层次入手,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过程——观察得失、思考前路。
打造全新科研主体,“内体系”却迟迟“新”不起来
某装备集团,早期依靠下属几家大型科研院所实施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但随着对科技创新需求日渐增加,该创新体系明显不再适用——尽管这些院所也历经多番改革,但核心问题始终难破解。对此,集团内的普遍认识是:长期以来的公司化管理体制早就把这些院所变成了“业务单位”,科研属性已严重弱化,而且根深蒂固的老旧体制机制更是积重难返……改造不如新建。
早期建设重在有形之“新”
2010年,为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也为响应国家政策,该集团决定在现有科研体系之外成立一家科学研究院(属集团中央研究院性质),并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建设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带动集团整体创新突破。
至于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此时并无清晰、完整的方案,所清楚的更多是要求上的:如治理体制要新、科研条件要新、专业体系和人员团队要新、科研体系与项目管理要新、项目及产业运用方向要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机制要新……总之,就是显著区别于、特别是要先进于传统科研院所。
这其中,有些“新”的方案相对好设想、也容易实施,如科研条件建设、专业设置与人员招募、项目方向选择等。在早期较充足的资金投入下,结合新兴技术和产业方向定位,基本很快就能“新”起来——该院便是如此。那几年,还有些集团选择了异地设院方式,以更彻底地摆脱现有体系和地域文化等的影响(环境新)。
剩余内容,请在“FUTH企业创新发展”微信公众号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