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发表于2017年6月

《企业管理》

   该文发表时标题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与典型实践”

 

产业创新发展模式——T++与快创新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

 

在创新发展上,目前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关注多,而对随后阶段的产业发展关注少。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曾进入过或当前正走在这个阶段,但多是一代技术、一个产品,走大的、走长的、走开的寥寥无几。事实上,在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技术走开了是“技术布局”,业务走开了是“业务(商业)模式”,二者编织好了是“国际竞争力”。

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型是“技术-产品”矩阵,虽然传统发展模型——“产品-市场”矩阵仍然起作用,但只是第二位的。仍以“产品-市场”矩阵为根本发展思路——“产品研发阶段结束、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之后,即转入‘产品-市场’思路下的常规运营过程”,是导致当前很多企业产业创新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

 技术发展、产品发展以及二者关系模式的提升,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三者的有机整体构成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原理。

 

一、“技术-产品”矩阵:11种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方式下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必须思考技术、产品以及二者的关系。这是常识,问题是:如何思考才能深入下去,进而打开理论和实践的空间?

(一)产业创新发展思考逻辑

技术发展、产品发展及其关系模式提升,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三大力量或着力空间,三者的有机整体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或基本原理。

技术发展有4种方式:持续使用已有创新技术(维持);不断创新已有技术(再创新);不断在其它技术领域实施创新(新增);全面推进技术发展(再创新并新增)。

产品发展也有4种相似方式:持续经营现有产品(维持);不断升级已有产品(升级);不断进入其它产品领域(新增);全面推进产品发展(升级并新增)。

4种技术发展方式与4种产品发展方式所形成的16种对应关系,构成技术和产品的16种不同关系模式。

可用“技术-产品矩阵”整体表达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如下图所示。理论上讲,16种组合分别代表产业创新发展的16种模式(组合中的前一个符号代表技术发展方式,后一个符号代表产品发展方式)。

 

(可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二)11种具实践价值的发展模式

在这16种组合中,具实践意义的组合有11种(见图中深色区域)。

“企业研发出创新技术并开发出产品”,是思考产业创新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这11种模式都是在该起点下对产业后续发展所做的积极思考:

1. 不再创新,按传统方式发展:只经营现有技术产品(1-1);将现有技术应用到多个领域,即技术同心圆型多元化发展(1-n)。

2. 通过现有技术的再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通过再创新对现有技术不断升级,并以此不断升级现有产品(1+-1+)、进入其它产品领域(1+-n)或二者共同进行(1+-n+)——既进入其它产品领域又升级现有产品。

3. 通过增加其它创新技术驱动产业发展:在新的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并以此不断升级现有产品(n-1+)、进入其它产品领域(n-n)或二者共同进行(n-n+)。

4. 通过创新技术的新增和再创新共同驱动产业发展:既新增创新技术又升级现有技术,并以此不断升级现有产品(n+-1+)、进入其它产品领域(n+-n)或者二者共同进行(n+-n+)。

在11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中,向右上方依次高级化,其中“1-1”最低级,“n+-n+”最高级。企业应根据技术和产品的内在属性、竞争特点和自身情况进行模式选择,包括向低级模式退守、向高级模式提升和在现有模式上改进(类似于传统发展模式中的收缩战略、扩张战略和维持战略)。

(三)其它5种组合类型

图中灰色区域中的5种组合,不具有选择意义,它们要么属于其它发展方式,要么存在严重问题。其中:

“1-1+”和“1-n+”属于产业承接型或业务模式创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它们要么是模仿或承接其它企业的技术、增加运用到自身的现有产品上,要么仅仅是业务模式升级(所谓商业模式创新)而已。我国一些依靠技术创新起步的企业,当前很多都是这种模式——经过一轮创新发展后即失去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虽然仍是高科技公司,但在发展方式上已经不是技术创新型企业了。

“1+-1”、“n-1”和“n+-1”是三种问题模式,不具选择意义。不断创新升级技术、甚至不断增加新的创新技术,但产品长期就那么一些且不升级,——没有企业会希望如此。但在实践中,确实也有很多这类情形,如我国的某些科研院所,因现行科研体制原因,虽然形成了一些技术成果,但很少在产业上运用。其中,专业类院所容易出现“1+-1”问题,而综合类院所容易出现“n+-1”问题。

从理论上进一步思考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请阅读下面附文。

 

附文:“产品-市场”矩阵与“技术-产品”矩阵

传统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考模型是“产品-市场矩阵”(又称安索夫矩阵-Ansoff Matrix,由战略管理的开创者伊戈尔-安索夫于1975年提出),通过现有市场渗透、新市场开发和推出新产品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相应的,产业定位和市场定位、产品组合管理和市场营销,分别成为该方式下主要战略性工作和经营性工作。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和菲利浦-柯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等,均是产业传统发展思维下形成的基本理论。

产业传统发展模型存在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每代技术所标定的产品,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才可以将主要发展精力放在市场上,具有代际差别的技术和新产品问题也可以不属于产业经营范畴,而算作企业发展战略性质的工作;

第二,新产品推出不受技术决定,或者说没有技术上的障碍,主要是决策问题(产业定位)和生产投资问题。就是说新产品肯定可以出来、且可立即出来。因此,所说的“新产品”,主要是工艺完善、性能一般性改进和设计创新的结果,不强调原始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

在创新发展方式下,传统发展模型的两个假设根本上不再成立,技术创新和基于创新技术的新产品开发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从而“技术-产品矩阵”成为思考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型。“产品-市场矩阵”虽仍能起作用,但仅仅是第二位的。

 

、T++与快创新

(一)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思维:T++

T++(读作“T加加”)——在现有产品和新增产品中不断注入升级技术和新增技术,是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维。“技术-产品矩阵”中,11种发展模式都贯穿着“T++”的逻辑,且从“1-1”到“n+-n+”,T加加的强度不断增加。

创新投入巨大,需要更长的回收期才能维持正常循环(否则专利保护期不至于需要15年~20年)。回收期也是风险暴露期,越长风险越大。专利保护的是技术成果本身,阻止不了以下情况:在同类技术上出现更先进的技术成果;在产业不同痛点上出现其它技术领域的创新竞争者。在当前的技术发展环境下,技术发展速度不仅在加快,而且产业间也在快速交叉融合,任何产业都可能成为多类技术的靶子,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的概率非常高。因此,不仅靠“举国之力”、搞突击式的创新不行,而且在单一技术上持续创新、甚至在多项现有技术上持续创新都会有很大风险。换句话说,在创新发展方式下,经营的积累性在下降,现有技术成果无论多强大,也买不来明天的安全感,唯有“T++”才是生路。

“T++”中,T表示技术(Technology), 连续使用两个加号意在强调:在产业创新发展方式下,创新不是一次性、阵发性行动,而是过程性、连续性行为,是产业生存的基本方式。当然,也可同时理解为技术的再创新和新增,或者使用创新技术升级和新增产品。之所以表达成指数形式,则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创新的内涵在于能级上的不断提升:在再创新和增加技术的同时,形成更强大的技术布局;在升级和增加产品的同时,形成更强大的业务(商业)模式。从而,在创新发展上越走越新、越走越快、越走越宽。

回看历史,产业发展在整体上也呈现出T++的历史特征,但强度相对较小,在具体时段内采取的多是较为低级的发展模式。现在,缘于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性产业竞争,T++强度显著提高,同等时段内企业不得不采取更为高级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新兴产业和传统技术密集型产业。“n+-n+”是T++逐渐增强的最终结果,因此也将主要成为很多企业的目标发展模式。(了解各模式的具体产业创新发展体系表达与分析,参阅复斯公司《产业创新发展系统:案例、表达与分析》 一文。)
 

(二)当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快创新

T++的强度不仅差异在不同的模式和同一模式下的不同体系上,而且还差异在创新发展速度上。高强度创新的前提是“快创新”(Fast Innovation),否则,在应有的创新发展周期(即前文所说的“发展阶段”)内,无法保持在高级发展模式状态,即便是“1+-1+”这种不是很高级的模式,也会因创新速度慢而跌为“1-1”模式——在应有的观察时段内没有创新。

当前,创新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是“慢创新”,现在需要“快创新”。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产品生命周期较长,因而从技术创新到产品研发,再到新产品投产运行,是一个长期性工作——3年、5年甚至10年、8年以上,采取的是成果集成工作模式(串行模式)。现在,创新发展经常处于“等米下锅”状态,以手机行业为例,苹果公司一年一代产品,其它拼凑式创新或微创新公司甚至以几个月的速度推出新品。快创新需要过程集成工作模式(并行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微软创新能力很强,但近几年在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产品上的表现,却如此糟糕,让人有昨日黄花之感。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很多其它的老牌技术公司身上。原因何在?微软们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是没有快创新能力,根本上是不适应或未形成快创新模式——过程集成工作模式的建立、产业经营思维的形成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转型,远非易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虽然正在积极向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但很多仍是努力在慢创新的老路上,还在学IBM,学GE。

技术创新本身有其内在工作规律,很难快得了,必须提前谋划、提前布局、提前投入,才能在现实表现为快创新。创新发展和产品竞争存在复杂的策略选择:涉及产品自身的技术竞争判断,还涉及其它产品技术发展需要、业务模式和技术布局的思考;不仅是产品技术决策问题,整体上还是技术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既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后天的——这也正是本次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和体系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所在。当前做产品时,在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理论框架指导下的“连续几问”是必要的:该产品涉及哪些存在较大创新机会的技术?公司是否准备在这些技术上进行持续创新?这些新增技术对整体技术布局有何意义?该产品对形成更高级业务模式有何贡献?进而形成创新发展模式与体系的具体规划,这样,创新发展就可能越走越快。如果是别人的创新成果出来了,或者受到竞争威胁了,才去立项公关,那就晚了。创新发展必须是主动实施的过程,不能被动反应,在抱有传统思维和价值理念的人看来,创新发展没有哪个是好做的、能做的。选择创新发展方式如同选择了一项事业,是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持久的激情和信仰的支撑,像传统发展方式那样——一看准机会就可通过投资很快加以实现,是不可能的。

 

不讲创新发展模式、不T++和快创新,是当前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大风险。我国很多商业性创新项目,多不符合产业创新发展规律,虽然短期有突破,但长期不可能有好的商业发展,很容易出现“出来的即成落后的”,不仅创新发展成本大,而且很难步入创新发展正轨。我国很多企业连“1+-1+”和慢创新模式尚未走通,现在又必须向高级模式和快创新模式升级,也是个“两期叠加”问题。创新发展之难,不仅在技术上,更在创新发展模式的形成上。

 

 

 

  了解更多理论、知识、案例等最新研究,

  请加微信公众号“FUTH企业创新发展”,

  免费获取复斯公司企业创新发展研究。

 

 微信号:FUTH-CXFZ

         地址:上海市浦东银城中路68号时代金融中心33楼、32楼  邮编:200120 

         电话:021-55951999、15300723386(业务咨询)  邮箱: futh@futh.com.cn

         Copyright©1999-2020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