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好,必须研究好”,是管理咨询工作本身性质决定的。缺乏研究能力,必然只能简单照搬——许多管理咨询公司在项目上的失败,根本上都是源于这个因素。
管理学需要些“中国造”,管理咨询不能“照方抓药”。在具备较强的管理学素养以后,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企业问题,既是进一步理解和领悟管理科学精髓的重要路径,以及基于中国企业实践对管理科学可能作出中国人贡献的基础,也是为中国企业成功提供管理咨询的前提。复斯尊敬那些能对中国企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管理咨询公司,希望和他们一道,共同树立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专业形象。
在管理咨询的实践中,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对中国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有代表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管理研究,相信这些研究对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水平,会是建设性的。
我们希望关注这些问题的各界人士,继续将这些问题探讨下去。
|
·集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科研范式执行过程中的异化与退化 (2025年 4月18日)
|
·科技创新质量与伪装性:人员之外的客观因素是根源 (2024年 8月 8日)
|
·企业科技创新改革突破口在哪?——简评体制、机制改革典型实践历程 (2025年 3月 7日)
|
·创新之变的方向类型,及其对组织算力的要求 (2024年 6月21日)
|
·全球视野下观察: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与进展 (2024年12月17日)
|
·三类创新发展战略:以创新方式进入成熟产业,更易还是更难? (2025年 1月26日)
|
·企业开展“有组织的创新”为何难见效——尚缺两个“有组织” (2024年10月14日)
|
·多维观察企业科技创新体制——以某集团为例 (2024年 3月14日)
|
·看不到创新竞争真相,科技创新就带不来发展——市场类型、竞争规则、行为选择 (2023年12月30日)
|
·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模式改革——如何助解创新之变与技术距离 (2023年12月《企业管理》)
|
·实践透视:某民用飞行器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 (2024年 5月16日)
|
·如何在科研人员个体层面激发“积极的创新行动”——管活动结果,促认识之变 (2024年 7月15日)
|
·AI如何影响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模式——从科研过程的内阻与算力视角 (2024年11月 6日)
|
·科研项目组织矛盾:项目管理模式的进与退 (2023年 8月 2日)
|
·我国科技创新的五种举国体制:在比较下认识“新型举国体制” (2023年 5月29日)
|
·战略周期变长和创新工作扩大化,创新激励面临挑战 (2023年 9月13日)
|
·科研项目管控模式:管成果,更要管体系 (2023年 5月15日)
|
·从国家方案到集团实践:科技组织设计中的四类关系 (2023年 3月27日)
|
·当前经济状况下,国企改革压力与行动方向 (2023年 7月11日)
|
·某集团专业化整合形成事业部的做法,能否推动创新发展步伐? (2023年 7月11日)
|
·科研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冗余性成本缺乏补偿,导致逆向选择 (2023年 9月13日)
|
·起点可以务实但模式必须“先进”——科研模式改革不能渐进 (2023年12月30日)
|
·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难点:如何解决任务匹配矛盾 (2023年 5月29日)
|
·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 (2023年 2月16日)
|
·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 (2022年11月21日)
|
·服务科技体系运行的专家治理:工作方式与体系结构 (2022年10月13日)
|
·有组织的科研,特殊在对“变”的组织 (2022年 9月23日)
|
·高质量发展:三类企业的项目管理实践 (2024年 4月10日)
|
·实践透视:某电信集团科技体系改革的组织化做法为何难建立? (2022年 8月26日)
|
·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面向创新时代的三维管理对象 (2022年 8月16日)
|
·集团科技体制改革思考维度:三类技术任务及其配置 (2022年 6月21日)
|
·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 (2022年 5月12日)
|
·集团中央研究院建设面临新抉择——警惕反向建设 (2022年 3月31日)
|
·“平行业务整合”是一类高级产研结合做法吗? (2022年 2月25日)
|
·理想的体制,无言的结局——一个集团研发项目实践 (2021年12月15日)
|
·一个中央研究院的历程——集团创新体制改革20年的反思 (2022年 3月《企业管理》)
|
·提升传统战略规划水平——高质量发展之需、创新发展之基 (2022年 4月28日)
|
·科研项目实施体系:设计任务与解决方向 (2021年10月22日)
|
·科研项目实施体系:三个维度与三种成分 (2022年 2月《企业管理》)
|
·推进创新发展纵向体制改革——创新功能体系两维度认识 (2021年 5月20日)
|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 (2021年 2月26日)
|
·穿越高质量发展的内构屏障 (2020年11月26日)
|
·【案例】高质量发展经营模式:集中与分散 (2021年 1月 2日)
|
·集团创新发展体制:大院大所运用模式 (2020年10月 9日)
|
·企业创新体系内在构成:三个子体系 (2020年 8月14日)
|
·通过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可能是伪命题——重建“引进+”时代技术发展逻辑 (2020年12月《企业管理》)
|
·创新发展规划:短技术周期下竞争结构与发展方式 (2020年 4月 2日)
|
·集团科技创新规划的五点技术性思考——企业创新发展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关系理解与实践 (2019年11月14日)
|
·企业科技体系建设内容框架:3大内容、20个模块、128项工作 (2019年10月22日)
|
·创新发展战略:如何提高规划质量 (2020年 1月《企业管理》)
|
·如何形成高质量规划:完善战略规划的总体研究思路 (2019年12月27日)
|
·上市科创企业:长大后你会成为谁?——内在构造、管理任务与发展模式 (2019年10月《企业管理》)
|
·如何对商业性项目进行战略刻画?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2019年12月16日)
|
·企业四类发展手段分析——以日化行业为例 (2020年 3月10日)
|
·国企内部市场化改革:既要深入化,更要高级化 (2019年 4月29日)
|
·制造企业开展总承包业务:突出问题与关键认识 (2019年 1月28日)
|
·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9个“1”工作框架 (2018年11月12日)
|
·面向创新的运营 (2019年 1月《企业管理》)
|
·从基础研究到创新成果:用“商业化”思维破解管理困境 (2016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
|
·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从“技术中心”到“创新中心” (2016年11月17日《光明网》)
|
·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模式转型:从“技术目标模式”到“业务目标模式” (2016年 8月19日《光明网》)
|
·重大科技创新:如何穿越“无人区” (2016年 9月23日《光明日报》)
|
·产研结合:我们忽视了什么? (2016年 4月20日《光明网》)
|
·产业创新发展模式——T++与快创新 (2017年 6月《企业管理》)
|
·科创企业如何度过成长期——兼评思源电气研发模式创新 (2016年 2月《企业管理》)
|
·改革国企下半部:构造三类一级实体企业 (2015年11月11日《光明网》)
|
·创新项目工作模式——打通产研结合的血脉 (2015年 8月《企业管理》)
|
·产研结合的血脉:五个成熟度 (2015年 4月《企业管理》)
|
·从学习到研究,实践呼唤“管理速度” (2011年 1月《企业管理》)
|
·企业科研管理的实践缺陷 (2010年12月《企业管理》)
|
·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 (2010年 3月《企业管理》)
|
·项目基础型业绩管理模式 (2009年 5月《企业管理》)
|
·顶层变革:走向更高的价值状态 (2008年11月《企业管理》)
|
·六大考评缺陷羁绊项目管理 (2007年 9月25日《中华建筑报》)
|
·管理评估:使“管理”成为可被管理的对象 (2007年 9月《企业管理》)
|
·组织管理环境:影响项目管理的同步因素 (2007年 7月《企业管理》)
|
·常规分配体系制约项目管理 (2007年 6月27日《中华建筑报》)
|
·一次成功的组织蜕变——强任务导向组织设计的方法与实例 (2007年 6月《企业管理》)
|
·软管理——项目管理中的现实缺陷 (2007年 3月《企业管理》)
|
·项目部的合理边界在哪里 (2007年 2月17日《中国建设报》)
|
·运用项目管理,解决多品种定制生产企业的运营问题 (2005年12月《企业管理》)
|
·公司简单增生式发展模式及其缺陷——中南安全环保公司案例研究 (2007年 2月《企业管理》)
|
·中国高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如何走出"有量无利"困境 (2005年 8月22日《中国经营报》)
|
·人力资源股不能“固化” (2005年 8月《企业管理》)
|
·简单化分权的陷阱 (2005年 1月《企业管理》)
|
·抓住提升业绩的手柄 (2004年 9月《企业管理》)
|
·胡萝卜与大棒的加减法 (2004年11月《企业管理》)
|
·民企收购国企 管理整合是关键 (2003年 5月12日《中国证券报》)
|
·加工出口型企业的三大隐患 (2003年 4月20日《解放日报》)
|
·经营者持股改革 配套管理须跟上 (2003年 3月10日《解放日报》)
|
·走出传统业绩评价模式的困境 (2002年 8月 7日《上海经济报》)
|
·民营企业现阶段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资源短缺的管理 (2002年 4月 5日《中华工商时报》)
|
·上市公司必须解决管理资源短缺问题 (2001年11月 2日《中国证券报》)
|
·三大缺陷制约质量管理 (2006年 5月17日《中国质量报》)
|
|
|